文章来源:科通社
神舟十一号乘组航天员名单出炉!最终锁定了景海鹏和陈冬两人。为什么是他们?他们究竟又有哪些看家大招儿?看我们第一时间揭秘。
文/记者李乃麟 图文编辑/孙燕燕
鸣谢: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
解放军报战略支援部队分社
左为景海鹏,右为陈冬(来源:央视新闻)经过人们漫长的等待与种种猜测,神舟十一号乘组航天员最终确定为景海鹏、陈冬。明天,他们将随神舟十一号飞船一起奔向太空。进入太空后,飞船将与“天宫二号”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,航天员将在此工作生活30天。这将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,也将是神舟飞船在建造空间站之前的最后一次载人飞行。那么,为何选中的是他们?他们究竟有哪些看家大招儿?看北京科技报为你第一时间解密。
景海鹏——时隔八年,将军航天员三度飞天
算上这次,景海鹏已经是第三次执行太空任务了,如今已是少将军衔的他是山西省运城市人,中共党员,硕士学位。1966年10月出生,1985年6月入伍,1987年9月入党,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,大校军衔。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,安全飞行1200小时,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。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。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,完成了基础理论、航天环境适应性、航天专业技术、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,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。2005年6月,入选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梯队成员。2008年9月,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,获得圆满成功。2012年3月,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,圆满完成神舟九号任务。
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,景海鹏足够幸运。“神七”飞天,他与翟志刚、刘伯明漂亮地完成了首次太空出舱行走任务;“神九”飞天,身为指令长的他和刘旺、刘洋珠联璧合,让世界目睹了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的精彩;今天,再一次被任命为“神十一”航天员乘组指令长的他,将和战友陈冬完成在太空驻留一个月的挑战。
景海鹏兄妹3人,他是家中老大。父亲景靠喜说,大儿子性格内向,不太爱说话,但从小就喜欢打篮球,而且打得很不错。读高中时的一天,景海鹏代表所在的安邑中学去运城中学打篮球比赛,在运城中学宣传栏里,他第一次看到了飞行员的照片——一位飞行员拿着氧气面罩神采奕奕站在一架战斗机旁边。他清晰记得,那位飞行员叫张海鹏。“一样的名字”与“羡慕的心情”双重发酵,他燃起当飞行员的梦想。回到家中,他兴奋地向父亲比划,飞行员的头盔是这样的,护镜是那样的。
他告诉父亲:“我要当飞行员。”
1984年,空军在运城招考飞行员,景海鹏报了名。但是由于身体原因,他落选了。
妹妹景艳芳回忆,当时可能是因为学习时间太长、劳累过度,大哥眼睛里有些血丝,所以没有验上。这次落选对景海鹏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,他当时连门都不肯出,说“没脸见人”。然而更大的打击来了——父亲打算让他退学。
回忆起往事,景靠喜老人的脸上写满无奈。他说:“我当时也想让他继续上,可那会儿家里3个孩子都要上学,我白天种地,晚上绑扫帚,挣的那点儿钱全部拿来给他们交学费了,家里根本没法维持。”
景靠喜说,景海鹏听说不能再上学后,3天都没有吃饭。看见儿子伤心的样子,父母很心疼,但也拿不出个主意。
这时,村里的电工到景家串门,见状就劝景靠喜让儿子再读1年,并让景海鹏在父母面前表态。景海鹏说:“如果再考不上飞行员,我就不活了。”
就这样,景海鹏转入解州中学补习,并从那里成功考上了河北保定航校。
送别那天,父亲买了一个大西瓜,全家一起吃了,然后送景海鹏上车。从此,他起飞了。
1988年,景海鹏顺利从保定航校毕业,驾驶过歼六等机型,1998年他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中的一员。
母亲王珍玲说:“全国13亿人,只有14个航天员,海鹏能成为其中一个,我们全家都很高兴。”
景海鹏的弟弟景海龙说,大哥入伍后23年间总共回家3次,最近的一次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,是在神六发射之后的2006年春节,其实也只在家呆了5天。
虽然没办法常回家看看,但景海鹏对父母非常牵挂。景海龙说,“每次哥给我打电话、发短信,都会问家里老人身体好不好,并嘱咐我要照顾好他们。”
景海鹏也多次把父母接到北京住一段时间,期间父母曾在航天城参观他们训练。母亲王珍玲说:“我们不爱看他们训练,太苦。”
即便从世界范围内来看,50岁出征太空的景海鹏也是名符其实的老将。那份举手投足中流露出的自信和从容,有绽放的荣光,更有坚守的执着。
尽管时光在他的身上并没有留下太多明显痕迹,但读懂这份自信和从容,也便读懂了时间在这位飞天老将身上的积淀和升华。
打开景海鹏的方式有很多种,时间无疑是一把重要的钥匙。如果从1998年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那一刻算起,他坚守了整整10年,才迎来首次飞天。但此后,时间仿佛站在了他一边,一如航天员刘洋所说:“不曾改变的严谨,不曾改变的认真,不曾改变的勤奋,甚至不曾改变的面容和体重……”
任何人都会被时间打败,景海鹏何以赢得时间?
“坚持,坚持,再坚持。”他赢得时间的奥秘如此简单,但又如此艰辛。尽管他说得轻描淡写,但足以令人动容:“备战‘神十一’,一年左右时间,几乎没有出过航天城,几乎没有双休日,每天晚上12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……”
航天员刘洋至今仍为偶然撞见的一幕深深震撼。那是“神九”返回后不久,他们刚刚从紧张的任务中脱离,还未来得及修整喘息。一次她敲开景海鹏的门,赫然看到了满屋的学习资料。刘洋诧异地问:“师兄,你摆满屋子书干嘛呢?”他笑了笑说:“准备下次任务。”“可‘神十’任务我们按规定不能参加选拔呀?”“那还有下次呢,还有‘神十一’‘神十二’呢?”
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坚持让他赢得了时间,时间也回报他以精彩:飞天时间越来越长——从“神七”3天、“神九”13天到“神十一”33天,飞天高度越来越高——此次“神舟”“天宫”组合体飞行的高度比以往抬高了50公里,他也因此成为迄今为止飞天高度最高的两名中国人之一。
景海鹏(供图:新华社)陈冬——六年训练,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飞天“男生”
昨天,陈冬——还是一个陌生的面孔和一个普通的名字。
今天,他举世瞩目,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——“神十一”飞行乘组航天员。
13年前,看着杨利伟出征太空的雄壮一幕,陈冬热血沸腾:这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!
6年前,他跟随英雄的脚步,加入到这个飞天“梦之队”,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。
如今,38岁的他,终于接过飞天的接力棒,站在了飞向太空的起跑线上。
作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第三位飞向太空的人,来自河南郑州的陈冬和其他同伴一样,之前在部队中也是一名精英飞行员,有1500小时的飞行经历。陈冬的飞天路是如何铺就的?还是让他自己来说说吧。
“当班长,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”
从小在工厂里长大的陈冬,在子弟学校里从来都是“孩子王”。那时候调皮爱惹事的陈冬,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一名“性格沉静、稳重,责任心强”的航天员。
就像景海鹏的梦想点燃需要一个契机一样,陈冬人生的转变也在等待着一个适当的时刻。
这一刻,在陈冬三年级的时候来了。只不过来得“特别的糟”——他惹事了,用他的话说,“特别不靠谱”。
那天,学校给全校老师发点菜,菜全堆在小操场上。放学后,陈冬领着一帮小伙伴在菜堆上又打又闹,把菜踩得稀巴烂。
“这下闯祸了!”陈冬越想越害怕。但让他意外的是,班主任杨老师并没有批评他,而是温和地对他说,“老师知道你是无意的,但这样一来老师吃的菜就都没有了,以后干什么一定要多为别人想一想。”最终,杨老师把所有的责任都承担了下来。
“从那以后,我一心想好好表现,让老师高兴。”一心好好表现的陈冬很快被选为班长。此后,初中、高中……他一直是班长。这么多年,陈冬无比感激杨老师。他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的那份宽容和担当,不断给予他成长的力量。
1997年,陈冬以优异成绩被长春飞行学院录取。在这里,他将逐渐适应另一个角色对他的塑造。
那是新训时,一次因为被子没叠好,班长直接把他的被子给扔了。一开始陈冬比较抵触,认为被子叠成豆腐块实在没有必要。直到教导员告诉他:叠被子实际上是一种军人意志和作风的锤炼和养成。
“当班长,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;在军校,我懂得了什么叫军人的责任。”随着时间的延伸,他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: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,从飞行员到航天员……
“就想飞得高点、再高点,飞出大气层”
多少年过去了,夜空中的那个亮点仍不时在陈冬的梦中闪烁。
上初中的一天,他和几个伙伴躺在地上看夜空的时候,发现有一个会动的亮点。他就好奇地问哥哥:“那是流星吗?”。
“卫星!”哥哥告诉他。好奇的陈冬专门跑到图书馆,找来有关卫星和太空的书来看。
这是陈冬与太空第一次有意识的对视,也是太空第一次闯进他的世界。
从此,这位出生在河南洛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、曾经想当一名老师的少年,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蓝天。
梦想的种子总是在不经意间发芽,一旦条件合适,便不可阻挡地茁壮成长。高考时,长春飞行学院成为他唯一填写的志愿。直到今天,回想起当年那个招考宣传片仍心潮澎湃:飞行员穿着飞行服、带着头盔、驾驶着战机,从跑道上呼啸升空,离开地面,越来越小,越来越高,在天际间遨游……
转眼,军校毕业,当飞行员、当中队长、大队长……他的生活就像那个宣传片一样,他一度以为“此生只能和蓝天为伴了”。直到有一天,他的目光被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天的身影牢牢吸引,他的眼神被火箭的尾焰点亮,25岁的陈冬似乎再次触摸到了太空的气息。
当时陈冬飞的是强击机,主要在低空飞行。“我就想飞得高点、再高点,飞出大气层,去那里看看什么样。”这样的心情随着“神六”“神七”的陆续飞天,变得越来越强烈。
当得知所有航天员都在飞行员中选拔,杨利伟和他一样飞的也是强击机的时候,他一下子听到了梦想的心跳:“自己会不会能赶上也挑一次?”
机会说来就来。2009年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开始了!真不巧,时任大队长的陈冬带着大队在西北执行演习,本来可以试一下的机会就这么无情地从指缝中溜走了。正在他懊恼之际,演习归来的他再次接到参加体检的命令。
陈冬顺利进入面试,让他意想不到的是,面试他的考官竟是他崇拜的英雄杨利伟。“一个多小时的谈话,我更加坚定了当航天员的梦想。”说起这一幕,陈冬至今津津乐道。
两次飞天的景海鹏同样是陈冬的偶像。他说:“被自己的偶像带进这个队伍,然后和偶像一起出征太空,还能什么比这更幸运、更幸福的吗?”
“不到发射前一秒,就不会停止准备”
整整用了6年时间,陈冬才站在飞天的起跑线上。
这6年,也是陈冬在他朋友圈“失踪”的6年。
2012年,远在洛阳的高中班主任姚志强思念爱徒陈冬心切,在洛阳晚报以《姚老师“想念你”》为题登报寻找陈冬。至今,那则思念浓烈的文章扔挂在互联网上。
姚志强老师哪里知道,为了实现飞天梦想,陈冬正在航天城全身心地投入训练,整整6年,几乎把自己和外界隔绝。
6年,说短不短,说长不长。“这是一段长跑,又是一段短跑,你不仅需要耐力,还需要爆发力。”陈冬直言,他又回到了高强度的学习时代。
回到教室,把扔了十几年的课本重新拾起来——对于陈冬来说,那是一段“异常难熬”的日子。面对天文、航天技术、空间惯性坐标等新知识,陈冬的头直发懵。“刚开始坐在教室的时候,根本坐不住,我就抹点清凉油,到后面站一会,让自己别犯困。”他说。
所幸,学习是他的长处,恰好他又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钻劲。两年时光,“有了入定状态”的陈冬再次找到学霸的感觉——他顺利通过8大类58个专业课程的所有考试。
“他的入选是一个必然。”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的眼里,陈冬各方面都很优秀,各方面都很全面,没有明显短板。从初选到定选,陈冬在同批航天员中成绩都是第一。他的融会贯通能力有时候让教员吃惊,他对完美的追求连景海鹏都赞叹不已。
全力以赴,厚积薄发。备战“神十一”的日日夜夜里,他和景海鹏共计完成了3000多个学时训练。
此次出征,挑战空前。他们不仅要当好“驾驶员”,还要当好“科学家”“工程师”甚至是“医生”“生物学家”“农民”,不仅要去做各种实验,还要种菜。“不到发射前一秒,就不会停止准备。”陈冬说。
此刻,少年时代仰望过的太空,正张开怀抱等待着陈冬。这个一心想飞得更高的航天员,即将抵达那片神秘之地。
出征前,这位偶尔给孩子讲《铁臂阿童木》故事的父亲,对喜欢看星空的双胞胎儿子说:“爸爸出趟远门,你们有时间就看看夜空,去找找比较亮的星星,说不定爸爸在那里,然后给爸爸打声招呼。”
陈冬(供图: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官网)